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和事业的核心
- 2024-05-11
- 0
- 合肥市旭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
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是水土流失发生、发展、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,也是区域发展的经济系统。
水土保持学科的综合性为科学认知、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,“系统”和“综合”是水土保持学科和事业的核心,以流域或集中片区为单元,统一规划、系统布局、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成功之策,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经验,要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观持续推进流域治理提质增效,对工业化城镇化造成水土流失进行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,生产建设活动侵蚀土地(特别是山地果林开发)应加强生态系统维护,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问题的系统性
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现象,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,无论是水力侵蚀、风力侵蚀,或是风水蚀交错,都有其复杂的成因和过程,有其客观规律。什么是水土流失,水土流失是如何发生、发展,会造成什么后果?
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十分通俗易懂:“如果破坏了山、砍光了林,也就破坏了水,山就变成了秃山,水就变成了洪水,泥沙俱下,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, 水土流失、沟壑纵横”, 朴素的话全面简述了水土流失、生态退化的发生、发展规律,充分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相互关联、相互作用、相互制约的,从而深刻揭示了系统治理的科学性、重要性。
2005—2007 年由水利部、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“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”,对全国各个水土流失类型区、生态退化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、系统分析、综合研究,取得了重要成果,认为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,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,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,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、防洪安全、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、全局性和深远的,甚至是不可逆的。抓住水土流失这个问题就抓住了控制生态退化的关键。
二、水土保持事业定位的系统性与综合性
首先, 从水土保持学科的定义看,《中国水利百科全书》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》《水土保持术语》(国家标准)等专著、标准中将水土保持定义为:防治水土流失,保护、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,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,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。
其次,从水土保持立法目的和意义看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》第一条规定:“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,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,减轻水、旱、风沙灾害,改善生态环境,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,制定本法。“
从学术界定、法律规定可看出,水土保持事业的基点是防治水土流失,既有预防又有治理,既防治自然侵蚀也防治人为水土流失。基础工作是围绕水土资源,不仅要保护、改良,还要科学利用,使水土资源不受损失保持良好状态。
实现的目标是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, 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,其工作内容是系统全面的,工作任务和目标是系统完整的,也是水土保持事业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有所作为、强力支撑的重要职责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。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,是相互依存、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。”进一步阐明了“人的命脉在田, 田的命脉在水,水的命脉在山,山的命脉在土,土的命脉在林和草,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。”
对水土保持学科而言, 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都在学科内容中,有几十年的学科基础和不断完善;对水土保持事业而言,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、综合治理既是我们过去走过的成功之路,更是我们要长期坚持、不断创新的指导思想,不能因一时的种种影响,而偏离“系统”“综合”这个水土保持的核心所在, 要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系统思维观, 放眼整体与全局,做到统筹兼顾,整体施策,多种措施并举。
三、水土保持系统治理综合防治的成功技术路线
近几十年来中国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实践与理论探索,总结出了一整套成功的技术路线,即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,其系统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
一是治理对象的系统协调性。几十年实践中实施了山、水、田、林、路、村统一规划,综合治理,各自然和经济单元按科学、协调、紧密衔接的整体部署,相互协调进行治理和修复而不是单一治理。 二是总体布局的系统性。流域上游、中游、下游按区位特点和优势协调一致布局治理措施,流域的左右岸相结合, 治坡与治沟相结合,统筹布局治理措施,避免了顾此失彼。 三是治理措施的系统性。工程措施、林草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紧密结合,优化配置,形成综合防护体系,不搞单一措施。 四是生态与经济的系统协调性。治理水土流失、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与改变生产条件、发展区域经济紧密结合,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统筹兼顾,通过治理与生态建设,为区域经济发展、治理区群众增加收入创造良好条件。
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总体部署与布局是系统的、综合的,某一方面的治理也要按因地制宜、因害设防原则实施系统综合治理。如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布局,乔、灌、草结合,带、片、网布局,宜林则林、宜灌则灌、宜草则草,水源涵养林、防护林、经济林等科学布设,形成科学合理的植物措施体系;又如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,综合采用等高耕作、沟垅种植、免耕、秸秆还田、草田轮作、间作套种、休耕等,形成农业技术措施体系。
除了技术路线系统、综合外,在建设管理的体制、机制方面也要综合施策。如投入方面,按谁投资、谁受益原则,鼓励社会企业、民营资本、大户等投入水土流失治理,支持“四荒地”使用权流转,引进有实力机构开展集中连片的治理和集约高效的产业化开发, 充分应用市场机制,土地、资金、物资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,实施股份制治理,等等。
又如在管理、监督体制机制方面,运用政策鼓励与限制、监督监管执法、经济奖惩、社会化第三方服务、媒体舆论监督、公众参与、信用评价与惩戒等多种方式,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能力和成效。
四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水土保持再探索
1.以系统治理观持续推进流域治理提质增效
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之所以能全面治理水土流失,合理利用水土资源, 改善生态环境,发展区域经济,促进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,成功的要义是遵循自然规律,坚持系统观、综合性,如果丢失了系统思维,不是综合施策,水土保持就会失去生命力和发展方向。
进入新时代,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我们的目标。总体来看,经过坚持不懈治理,全国的水土流失状况明显减轻,生态环境趋向转好,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仍然存在,水土流失治理不充分、不平衡情况仍较多, 特别是广大农村、城郊的水土流失问题,水资源、水环境问题严重,河流面源污染加剧,农村污水、垃圾问题较为突出,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极不相称,是应重点研究、加快解决的问题。针对这类问题,北京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等率先进行了探索,总结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治理新模式,之后水利部向全国推广,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,使全国小流域治理走向了升级版。各地在实践中,结合自身特点和突出问题,深化探索,进一步总结出绿色产业型、生态休闲型、和谐宜居型、水源保护型、防灾减灾型等多种新模式。
将水土流失治理、水资源保护、面源污染防治、水环境整治、农村污水垃圾处理、村容村貌整治等融为一体,使小流域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,实现农民富、乡村美。越来越多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成为美丽乡村、特色小镇、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,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,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示范区。
2.工业化城镇化造成水土流失的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
除了原生的水土流失需要进行长期、系统的治理外,中国工业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快,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及生产活动(特别是山地果林开发) 对原地表造成了强烈扰动,地表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,土石方开挖、回填、堆置、废弃过程中产生了严重水土流失,生态系统受到损害,成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。
20 世纪90 年代开始,水利部与有关部门(如铁路、电力、煤炭、有色金属、公路等)开始探索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,1998 年颁布了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》,2008 年上升为国家标准,同时颁布了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》、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》、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》3 个国家标准,2018 年颁布了修订后的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》、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》、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标准》等系列标准。
经过20 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几十万个项目的大量实践,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全面系统的成果。
一是全面防控。从行业发展规划、工程选线选址,到项目建议书、可行性研究、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论证与优化,再到优化施工工艺与组织实施,始终落实“预防为主、保护优先”的方针,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地表的扰动。 二是系统防治。生产建设项目扰动损坏的区域在点、线、面呈不同特征, 恢复治理中需强调与原生态环境、周边生态的协调性以及土地利用恢复方向、植被建设类型、树种草种的选择等,均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属性,服务于生态系统的整体维护。不能随意确定恢复方向,各自为政布设措施,导致生态系统被割裂,形成碎片化斑块,难以长期向好发展。 三是生态优先。如针对各类工程建设形成的扰动边坡,在边坡稳定基础上,优先采用植物护坡,其次选植物与工程综合护坡;又如场地治理中尽量减少硬化地表,优先采用透水式、入渗式、涵养式布局与措施,拦、蓄、调、用雨水资源,保护小气候环境,为生态恢复和长期维护创造条件。 四是建设全过程系统保护与恢复。施工前将表土资源剥离、保护,作为本项目或当地生态建设的重要资源;施工过程中采取临时措施(如覆盖、拦挡、排水、沉沙等),防止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危害;项目完工时水土保持工程、植物措施同时建成,持续发挥作用,全面治理和恢复生态。
3.生产建设活动侵蚀土地的生态系统维护
- 上一篇:没有了!
- 下一篇:从“浊水荒山”到“绿水青山”的嬗变——福建省长汀县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